:::
鍵盤操作說明

課程規劃

請以左、右方向鍵切換「學校願景、教育目標、課程架構、特殊專班、課程地圖、課程特色」之頁籤

學校願景:溫馨綠園 ‧ 寰宇領航

       

        本校三大核心素養分別為彈性多元、溝通合作、宏觀參與,乃是由個人拓及周遭群體,最後走向世界全球的歷程,此三大核心素養與 108 課綱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彼此相應和,以全人發展、人文關懷、菁英育成、全球視野為目標,培育學生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科技新知與國際視野之領導人才。

        配合 108 新課綱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內涵,期許綠園學子具備「全球學習、美感賞析、語文溝通、團隊合作、創意思考、邏輯思辯」的關鍵能力,更將其內化,以「終身的學習者」為終極目標。

        本校教育目標在於涵育學生之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以部定必修校訂必修課程奠定學生基礎學力;為因應大學18學群特質,以學生為主體,規劃四大班群的部定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培育學生進階學習力;為讓學生充足地試探個別性向、發展自我,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需求; 並透過彈性學習時間團體活動的設計規劃,讓學生充分實現自發學習、自主行動,內化並 深化所學成為能力與素養,並進一步培育學生溝通合作的能力,體現互動共好、宏觀參與的精神。

 

(一)部定必修

        屬基礎性精熟課程,培養高中生應具備之普通教育素質。遵循教育部發布之課程綱要所規定之必修科目與學分數,安排高一至高三。

 

(二)校定必修(校本課程)

        為培育學生核心能力素養與國際化視野,開設跨領域、知識統整應用類型之課程閱讀理解與表達、並開設多種第二外語供學生依個人興趣選擇試探。

        本校第二外語提供「日語」、「德語 」、「法語」、「西班牙語」、「韓語」、「拉丁語」等課程,開設於高一,訓練本校學生擁有優秀的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與表達課程開設於高二,讓學生透過觀察以萌發問題意識,閱讀文獻、數據與圖表,而後提出假設、蒐集資料,進而分析推論,進行後設省思與論證批判,並試著提出具有脈絡的探究成果,盼藉此厚植學生終身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三)部定加深加廣選修

        為對應大學18學群,本校規劃四大班群,延伸部定必修,用以銜接不同進路大學院校教育之需要,本類選修之課程名稱、學分數與課程綱要由教育部研訂。不同班群屬性規劃之加深加廣選修課程,採共同核心課程以綁班模式上課,以厚植學生基礎學力,並保留相當比例的跑班選修,讓學生依其興趣與能力,適性發展、盡展所長。

(四)多元選修

        依本校學校願景、學生能力與需求所開設,提供更個別化與差異化之適性課程,如通識應用、性向試探、大學預修等。本課程主要開設於高一與高三兩年段,上下學期選擇不同課程,並定期舉辦學生成果發表會,以增進校內外師生、家長對課程的了解與發展,充分展現課程特色、拓展同學的視野,增進觀摩學習的機會。

 

(五)彈性學習

        依據108課綱,本校考量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安排每週有3小時的彈性學習時間,高一學生於每週三下午, 高二學生於每週一或四下午進行,高三則另依課程計畫實施。於彈性學習時段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大學科系試探微課程、學科充實/補強性課程、 競賽選手培訓課程、學校特色活動、專題大講堂等。

 

(六)團體活動

        本校團體活動實施時間為每週五第6-7 節,因應實際需求安排課程,內容包含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會活動、學校特色活動或講座等。

◈ 數理資優班

        本校數理資優班採彈性課程教學,每週開設二至八小時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並實施合班或分組教學,減少高一多元選修課程,開設自然科學加深加廣必修和選修課程,並加入獨立研究、科學探究與實作,修習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資訊科學專題研究,培養學生科普閱讀與書報討論之能力。

        高一為探索期,採集中編班分組輔導方式,數理各科任課教師就日常教學與專題研究分組課程予以評量考查,探索其專長學科,提供學生做選科加深、加速學習、專題研究等參考。

        高二為分化期,採集中編班分組輔導集合班加深加廣課程,並將專長學科以獨立研究方式進行。專長學科及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如思路探索、數位化實驗與數據處理、資料結構與演算法、科學建模的基礎與實務、實驗研究技術與方法、多重時間尺度多訊息處理等,其命題試題多力求靈活,以測驗思考、推理分析、綜合評鑑能力,避免瑣碎記憶性題目,培養學生靈活思考和邏輯應變的學習能力。

 

◈ 分散式人文社會資優班

        108學年度高一人文社會資優班轉型為分散式資源班後,抽離普通班多元選修、校定必修及彈性學習時段開設人社相關課程,每週增列二至五小時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並開設綠園適應與實作、人文社會科學議題探究課程,修習中文、歷史、地理、公民專題研究,發掘在語文及社會科學方面具有潛能或特出表現、且具高度興趣的學生。

        高一為探索期,配合教育部「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人才培育計畫」,開設獨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導論(上)經典閱讀(下)等課程,採分組/合班方式進行課程,協助學生探索專長學科。高二為分化期,抽離原班校定必修及彈性學習時段,採分組教學,並以專題研究方式進行。高三為深入探究期,於原班多元選修時段開設人文社會科學亦題探究課程供學生選擇,厚實人文社會領域知識。

 

◈ 科學班

        科學班課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學程期間,學生應修讀基礎科學相關科目與語文及社會相關科目,必修科目均及格或表現特殊優異,經學校審查核准者,得報考全國科學班聯合學科資格考試;通過後始得修讀第二階段學程。 另外,該階段學程亦包含基礎實驗技術、專題探究實作、書報討論與研究方法等課程。

        第二階段(第三學年)學程為進階的學習,學生直接選修大學開設之相關科目學分或邀請專家學者至本校講授相關課程,修畢該門學分將由合作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或本校給予修課及成績證明書。學生在此階段修習大學程度數理課程,提早接觸大學領域,並完成「個別科學研究」報告,以期成為人文素養與科學專業知能之科學傑出人才。

        個別科學研究課程係透過與社區資源、學術機構、大學等單位合作,設計課程內容,期使學生透過完成研究論文,訓練其獨立從事研究與時間規劃的能力,並從中了解個人性向與學術潛力,完成後的研究論文亦可作為未來申請大學的相關備審資料。

❖ 微課程(北一微課程、五校聯合微課程)

 

        本校發起「微課程」計畫,利用高一階段每周三節彈性學習時間,以每六周為一梯次設計多元課程,讓學生適性選修,以豐富學習歷程、增進自我探索,並有助於深入認識大學科系,上課地點多在大學校園,同學可依興趣選擇校內外微課程。

        「微課程」的前瞻構想深獲企業、大學及高中夥伴學校認同,自 108 學年度起,除了校內微課程外,本校另與建國中學、師大附中、中山女高、成功高中共組「五校聯盟」, 透過定期會議討論共同行事曆及師資、邀課、開課、選課、場地、學生管理原則, 並與國內大學合作(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陽明交通大學、臺北藝術大學等),由大學教授為高中學生設計微課程,於上課前提供課程大綱 ,做為學生選課參考依據。

 

 

❖ 典藏北一酷課,推廣線上教學

 

        北一女中開放式課程計畫(Taipei First Girls Creative Online Open Coursewares,TFG COOCS)構想來自於史丹佛大學主導的 Coursera 教育平臺與麻省理工學院的 MIT Open Courseware,秉持『免費、公開、共享』的精神,典 藏綠園熱血教師課堂實況(包含課堂實境、隨堂講義、試卷解答以及示範實驗),提供北一女學生與全國學子多元且免費的學習機會。目前在 Youtube 頻道已超過 1.5 萬人訂閱,百萬課程點閱次數,超過 2700 堂課,包括文學、音樂、語文、史 地、科學與數學等進度課程、主題課程、學測與指考試題解析。在 109 年 2 月延後開學期間,北一酷課師的開放式課程亦成為臺北市高中學生熱門點閱的頻道,也獲得中南部高中校長的推薦。本校教師不僅學養兼備,且深具社會責任與教育使命,在 108 課綱的架構下,目前開始錄製新課綱的開放式課程,並且將放置於臺北酷課雲,豐富本市數位學習資源。

 

 

 

❖ 推動 STEM 教育,發展 FRC 機器人課程

 

        STEM教育係指結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以及數學(Mathematics)四大專業領域的跨學科教學方法,為一套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方式,鼓勵學生動手做、發明及創新思想,積極培育其獨立思考及創造能力。

        為推動STEM教育,本校於民國105年創立北一女中機器人研究社FRC team 6191 RoboKryptonite,提供學生自主自發的專題實作機會,激發學生創意,培養跨科整合能力,並打造FRC實驗室,並研發CAD電腦輔助設計、CAE電腦輔助工程分析、CAM電腦輔助輔助、基礎程式設計、人工智慧影像辨識、傳統機械加工機床、機械手工具的使用、電子電路配線等課程,配合高中所學物理力學與數學向量,讓學生兼具理論與實務。

        另外,本校機器人團隊亦積極參與跨校及國際交流活動、推廣偏鄉學校參與新興科技遠距教學,並且舉辦多場數位學習活動(智慧機器人營、人工智慧實作研習、工作坊等),於各項國內外競賽中獲獎,獎項如FRC 澳洲區域機器人競賽Southern Cross Regional Event 2017年亞軍、2018年前四強和團隊精神獎及2019年最佳形象獎(Imagery Award),在知識的競爭同時也推廣STEM教育,使更多學生獲得體驗接觸的機會。